智者的忠誠
海遠在網誌48〈方孝孺的故事〉一文,談及方孝孺因為堅持儒家節氣的「義」,被誅連十族;正如文天祥所說:「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但也委實令人覺得太沉重。雅帆聯想起西方一個行為學概念:Intellectual Honesty,可嘗試繙譯為「智者的忠誠」。根據2005年2月9日英國泰晤士報,對Intellectual Honesty一詞作出的定義如下–
“The personal trait of intellectual honesty is the trait that an individual sees things as they are, not as what he wishes them to be, or not as he calculates what the others like to see them.”
其大意是–
“「智者的忠誠」是一項個人性格的特徵,透過此項特徵,一個個人所認知的事物,正是他憑藉其學識及經驗所看見該事物本身的真象;而並非他對該事物所期望看見的形象;亦並非他計算其他人士所喜歡看見該事物的形象。”
從儒家哲學的觀點,方孝孺的行為是由於有來自外在勢力 — 成祖誅十族 — 的威脅,引發並體現了「義」之中「威武不能屈」的高尚節氣,去抗拒不仁的皇權;若以西方認知心理學 (cognitive psychology) 的觀點,其行為是基於源自內在力量 — 一項個人性格特徵 — 而誘發,實踐了「智者的忠誠」的亮麗情操,去應對骯髒的宮庭政治。
這兩種傳統哲學與現代認知心理學學說,雖然代表着東西方不同的理論觀點,卻是彼此相輔相成,使我們更能掌握及應用於現今世界的日常生活,包括處理辦公室政治。至於如何培育和推展現代人的「義」和「智者的忠誠」品格,則是另外一個大課題。杜甫詩〈春夜喜雨〉,或可提供點滴啟示–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後記:有關反面例子的闡述,請參閱網誌56〈「智者的忠誠」續篇〉。〕
One comment
留下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