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豐年代的故事
香港有一句俗語:「咸豐年代的故事」,意指「陳年往事」。但海遠覺得,「咸豐」祇是百多年前的清朝皇帝,算不上很「陳年」;又為甚麼要揀「咸豐」,而不揀「康熙」、「雍正」或「乾隆」?後來才聽到另一版本,這句俗語正確應是「咸淳年代的故事」。但「咸淳」又是甚麼年代?
海遠在《維基百科網頁》(Wikipedia) 搜尋,得知「咸淳」(1265年–1274年)是南宋度宗的年號。「宋度宗趙禥」(1240年–1274年)是宋朝第十五位皇帝,他即位時,北方元朝軍隊大舉南下,國難當頭,他卻將軍國大權交給奸臣「賈似道」,自己依舊窮奢極侈,沉湎於酒色之中,政治腐敗黑暗,人民生活困苦。
元軍猛攻襄樊,這是一次決定南宋朝廷興亡的關鍵戰役(見網誌175〈北京之旅(五):文天祥祠〉)。元軍圍攻五年,最後於咸淳十年(1274年)初攻破襄樊,為宋朝滅亡敲響喪鐘。宋度宗驚聞噩耗,頓時昏倒,不久死去。宋度宗駕崩,年僅四歲的「趙㬎」在奸相「賈似道」扶持下登基,是為「宋恭帝」,改年號「德祐」。
元軍取得南下最重要通道襄陽城的控制權後,橫渡長江,向南宋首都「臨安」(今杭州)進發。1275年,賈似道率領3萬大軍,在蕪湖與元軍對戰大敗。不久,「謝太皇太后」(即宋理宗皇后謝道清)和宋恭帝在輿論壓力下誅賈似道,不過為時已晚。1276年,統帥「伯顏」率領元軍兵臨南宋都城「臨安」,南宋朝廷向元軍投降。南宋殘餘勢力在福建、廣東繼續抗元。1279年3月19日,陸秀夫背負年僅八歲的小皇帝「趙昺」在廣東江門崖山蹈海殉國,南宋最終滅亡。
從上述歷史可知,「咸淳年代」其實是南宋的最後光輝歲月,宋軍堅守襄陽城幾年,長江流域的仕紳仍可享受歌舞昇平。但在襄陽城破後,元軍便迅速直迫京城,亦是「咸淳年代」終結之時刻。「長江流域」的仕紳富戶紛紛南逃,越過「五嶺」,抵達「嶺南」,並在「珠江流域」定居下來。許多人在南逃路程中,都曾在「江西南雄珠璣巷」短暫停留,據說很多廣東人都能在此地「尋根」。因此,「咸淳年代」的確能代表「陳年往事」,這不獨是幾百年前的故事,亦是「大逃亡」前的「光輝歲月」。
後來不知何故,卻以訛傳訛,把「咸淳」誤寫為「咸豐」。但無論如何,「咸豐年代」亦有其「大故事」:「太平天國」及「英法聯軍」。
2 comments so far
留下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