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生母養母
雅帆在網誌245中論說香港的「生母」、「養母」分別是「中國」和「英國」,並引起讀者 K M Lam 君的回應,海遠也想趁機會提出一些「另類觀點」。
香港的確是中英「鴉片戰爭」以及其後一連串「不平等條約」的產品。在「鴉片戰爭」之前,這地區是「中國廣東省寶安縣」的幾條小村落,我們所認識的香港,是英國政府從大清政府割讓的土地上按西方模式構建出來。因此,從一開始,香港作為一個城市,無論在「規劃、思想、管治」上,都與中國其他城市有很大的不同。香港的特色,在百多年間,亦吸引了無數對中國政權不滿的人士南下定居;這些政權,包括了「大清、軍閥、共產」等時期,從「城市發展史」的角度看,英國才是香港的「生母」。
時移勢易,英國窮了;中國富了。今天的香港,不單是在政治上回歸了中國,經濟上似乎亦是倚賴了中國的滋養,就字面上說,中國是香港的「養母」,也並不為過。
當然,從「血緣」上說,中國是大部分香港人的「生母」,但「少數族裔」又如何?
誰是香港的「生母養母」?這正是百多年來中西文化衝突下遺留的歷史問題。「血緣、經濟、政治、宗教」等都是帶有強烈個人感情的議題,最好能彼此抽離,才能夠作出較客觀的討論。
備註:以下是從互聯網上錄述自《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網頁有關「寶安縣」的資料,供讀者參考–
寶安,又稱新安,舊縣名。屬廣東省,轄地包括現在香港及深圳。所以香港及深圳原居民的籍貫也會寫作「廣東寶安」。
寶安縣始置於東晉咸和六年(331年),晉成帝分南海郡地僑置東官郡,轄寶安縣。隋朝時改為南海郡轄。唐朝至德二年(757年),廢寶安縣,改為東莞縣轄,屬廣州。直至明朝萬曆元年(公元1573年),東莞縣的南部分拆出新安縣,直至民國三年(1914年),全國省市名稱統查後,為避免與河南省新安縣同名,改名「寶安縣」。抗日戰爭期間,縣治曾遷至東莞縣石馬鎮。1949年10月19日,寶安縣人民武裝力量進入南頭,寶安縣解放。1953年,縣人民政府考慮到深圳墟連接廣九鐵路,交通便利,便將寶安縣城從南頭搬到深圳墟。1978年改革開放後寳安縣易名為深圳市後,並將原本寶安縣西北面的一處改為寶安區。
附圖一:1866年(清同治七年)新安縣全圖,由意大利米蘭外方傳教會傳教士佛倫特里(或稱安西滿神父、和神父)繪製,中英對照。
4 comments so far
留下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