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三十一年
這篇題目模仿自黃仁宇先生的著作《萬曆十五年–1587,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本文亦可作如是觀:《光緒三十一年–1905, A Year of Some Significance》。
何以有此想法?這是因為海遠最近參觀了一次由「香港科學館」(Hong Kong Science Museum) 及「瑞士伯爾尼歷史博物館」(Historical Museum Berrn) 聯合籌劃、「香港康樂文化事務署」(Hong Kong Leisure and Cultural Services Department) 及「瑞士駐港總領事館」(Swiss Consulate General in Hong Kong) 聯合主辦「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1879–1955」的專題展覽。展覽中說到,「1905年」是「愛因斯坦的奇蹟年」(Einstein’s annus mirabilis or “miracle year"),在這年,他發表了三項主要論文:
(1) 《the photoelectric effect》(光電效應);
(2) 《the Brownian motion》(布朗運動);及
(3) 《the theory of special relativity, and the equivalence of matter and energy》(狹義相對論)及《E=MCC方程式》。
1921年,「愛因斯坦」因《光電效應》獲頒「諾貝爾物理學獎」(Nobel Prize in Physics)。但三篇論文中,當然以《狹義相對論》及《E=MCC方程式》最為驚世,這篇論文為日後的「核子能」(nuclear energy) 寫下最基本的理論。幾年之後,「愛因斯坦」在「狹義相對論」的基礎上,再發展出「廣義相對論」(general theory of relativity),這卻涉及「重力」(gravity) 和其他的宇宙現象如「黑洞」(black holes) 等。
海遠從「愛因斯坦專題展覽」中,選擇了1905年作為主題,然後回顧在1905年的中國,可有甚麼事情發生了?搜羅所得如下:
(1) 清政府知道傳統的中國讀書人,不能應付西方文明的攻勢,在1905年,萬不得已廢除「科舉八股文」的考試制度。此後,「十年寒窗」的課本不再是《四書五經》,而是更多西洋學科;新科目的老師缺乏,課本亦不足夠;傳統的教育體系崩潰,「舊讀書人」失去出路,「新讀書人」又帶來了西學的「自由、民權」等思想,衝擊著中國傳統的「絕對皇權」,是一場真正的「文化大革命」。
(2) 清政府派出大臣到歐美各國考察「君主立憲制度」(constitutional monarchy)。
(3) 1904年爆發「日俄戰爭」,於1905年以日本的勝利而結束;日本的一個東方小國,擊敗俄羅斯的一個西方大國,日本成為中國人的新偶像。日本「明治維新」(Meiji Restoration) 後,又確實能運用「漢字」翻譯很多西學著作,到「東洋」留學的費用,亦遠較到「西洋」為便宜。因此,自1905年後,許多中國青年到日本求學,見網誌43。
(4) 中國「同盟會」在東京成立,成為中國革命思想的溫床。
簡而言之,「光緒三十一年」,亦即公元「1905年」,是「一個重要的年代」(A Year of Some Significance):「八股文」在中國消亡;「相對論」卻在西方誕生。如果海遠是一個文學家,這點子可以是一個很特異的小說題材。
One comment
留下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