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對待動物殘忍?
讀者K M Lam君在網誌141〈人權的國情與共識〉的回應,引述英國歌手「莫里西」(S P Morrissey) 有關「怒批中國人對待動物殘忍」的言論,海遠在這裡書寫自己的看法。
兩年前,海遠去了一趟北京自由行(詳見網誌113、116、117、174、175及177),其中一晚在「王府井大街」附近夜市閒逛,見到幾檔販賣「串燒食物」的檔攤,包括「串燒昆蟲」。檔主把活生生類似「蚱蜢、蠍子」等昆蟲,用竹籤貫穿成串,等待客人選購,再即場在顧客面前放置於碳爐燒烤(見附圖一)。為了證明貨色鮮活,檔主不時逗弄蟲兒,讓它「張牙舞爪」一番,老外們看到,都嘖嘖稱奇。對此,海遠卻大不以為然,心想:「吃便吃罷,何必讓牠們多受苦幾小時」。在香港食店「打邊爐」,也常見「竹串鮮蝦」,海遠也覺得「多此一舉」。
為了嚐到食物的「鮮活」,據說過去中國人有頗極端的烹調手法,例如:「活吃猴腦、活炙鵝掌、活烹魚尾」等諸如此類,祇是耳聞,未曾目睹,卻已令人「反胃」。
聽說「猶太教」和「伊斯蘭教」對飲食都有特別法規,兩教都是源自中東遊牧民族,對肉食並不陌生,同樣規定屠宰牲畜必須經由指定專業者操刀。屠宰之前,屠夫既要為牲畜誦經;又需保持屠刀鋒利及手法純熟,務必在最短時間結束其生命,減短痛苦期,更須儘量減少濫宰。這些看似「婆婆媽媽」的宗教規則,海遠卻認為它既隱含著高度「文明」的意義;亦試圖平衡人生哲學的兩個極端:「弱肉強食」與「憐憫萬物」。
反觀中國文化,卻過分強調「成王敗寇」、「弱肉強食」等殘酷現實的一面,較缺乏宗教的制衡;雖然中國的佛教也宣揚「眾生平等」的觀念,但始終未能深入民心和溶入日常生活中。今天的中國,名義上是共產主義,實際上是貧富懸殊,但這其實並不關乎任何「主義」的缺失,而是幾千年「成王敗寇」觀念累積的結果。
「基督教」主導著「西方文明」,而「基督教」卻是源自「猶太教」。西方文明的「基督教」雖然已廢除了許多「猶太教」的飲食規矩,但可能保存了猶太教「憐憫萬物」的精神。迪士尼的卡通漫畫把許多動物「擬人化」,亦是向兒童從小灌輸「眾生平等」的好方法,比較佛教經典更容易「吸收入腦」。無可諱言,中國人對待動物的態度,是較西方人為殘忍。
「成王敗寇」與「弱肉強食」是否錯誤?「憐憫萬物」與「眾生平等」是否正確?海遠並不知道,這是「世俗」與「宗教」長久以來爭論不休的題目。總括來說,中國文化較偏重於世俗功利,較缺少宗教情懷;佛教雖然早已流傳於中國,但國人的智慧似乎祇著重於鑽研「禪機佛偈」,而沒有落實於日常生活之中。中國人較「西方人」不文明的地方,不在於「吃貓食狗」,西方人亦有「煑兔烹鹿」,問題核心在於中國人普遍對生命的「不專重」態度。既然「現代文明」的準則是由西方人所釐定,為了與「現代文明」接軌,中國人也不得不接受西方價值的批判。
中國人對生命的不專重,不祇反映在對動物的殘忍,亦反映在對人權意識的普遍低落。直到清朝,中國仍保留非常殘酷的刑罰(例如:凌遲、誅九族等);今天的情況雖然有所改善,但社會上「強/弱勢階層」的鴻溝仍然遼闊;法治的精神尚嫌薄弱;「發展就是硬道理」的思想繼續主導‥‥等等,這些都是強調「成王敗寇」、「弱肉強食」意識的遺留。誠然,這都是相對於「歐美文明」而不是「非洲文明」的比較,但是中國人今天應該有跳出「第三世界」的心理準備,並應用更宏觀的視野來看待中西文化的差異。
經歷百多年的殖民統治,一般香港人(包括海遠)都會更認同西方文明的價值觀,因此,面對中國的國情,亦常懷抱「恨鐵不成鋼」的批評。
備註:謹此澄清,海遠並非教徒。
附圖一:北京「串燒食物」的檔攤,販賣「串燒昆蟲」
7 comments so far
留下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