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伽利略和牛頓
無可諱言,中國近幾百年來之積弱,是弱在科技;但較前期的中國,卻是科技強國,英國科技史專家「李約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 的著作《中國科技史》(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便有詳細論述。海遠認為,中國原有的科技知識不曾消失,祇是近幾百年間,西方科技突飛猛進,遠遠拋離中國,以至中國顯得相對落後,海遠為此撰寫了幾篇有關「西方科學家的故事」。
「伽利略」(Galileo Galilei) 被稱譽為「西方現代科學的第一人」,海遠在網誌92已簡略說過他的故事,但由於他在科學界地位顯赫,海遠認為有需要再補說一篇。
伽利略在科學上很多領域都有貢獻,最著名的是支持「哥白尼」的「日心說」(見網誌91),因而受到羅馬教會的責難。他對現代科技的貢獻,主要包括兩點:「鐘擺」(Pendulum) 和「加速度」(Acceleration)。
(一) 「鐘擺」:年青時,伽利略在教堂看見吊燈擺動而引起興趣;晚年時,他和學生們研製出可實際應用的機械鐘,能將時間分割到「秒」的階段。海遠認為,這是「現代科技」的起點。
相對於中國,時間的劃分止於「時」和「刻」,在較籠統的概念下,中國的「時辰」祇能發展出一套「玄學」,而非「科學」。
(二) 「加速度」:伽利略的「斜板滾球實驗」,海遠在網誌92已說過了。在這些實驗中,伽利略掌握了「速度」(velocity) 和「加速度」(acceleration) 的概念。
另一位西方現代科學家「牛頓」(Isaac Newton),則在這兩個概念之上,再加上「質量」(mass),寫下了著名的「牛頓力學三原則」(the Three Principles of Newtonian Mechanics)。而他提出的「重力」(gravity) 概念,亦將物件的「重量」(weight) 和「質量」(mass) 區分出來。「牛頓力學」是現今許多應用科學的基礎。
香港中學生如有修讀「物理科」,都知道「國際單位」(international unit) 所常用的「kilogram、meter、second」(公斤、米、秒),即是「質量、距離、時間」的單位,許多科學的數據都是衍生自這三個座標。如果我們將「質量」聯想到「牛頓」;將「時間」聯想到「伽利略」,則我們可以感受到這些科學偉人如何帶領西方文明大步向前,超越中國。
伽利略生於1564年,卒於1642年;而牛頓則接着生於1642年,卒於1727年。兩人的生卒年分連貫起來,相對於中國,就是「明末清初」的年代;其中的1644年,是一個重要年份:李自成陷北京,明崇禎帝自殺,明山海關守將吳三桂降清,清順治帝入關。若據此年代作中西比較:中國正值內憂外患、民不聊生的黑暗年代;而西方卻是孕育偉大科學家的光明年代,這亦清楚說明了中國科技開始落後,西方科技突飛猛進的原因。
One comment
留下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