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的故事
海遠在網誌178文章中說到,繼秦代「徐福」之後,明代「鄭和」是另外一位中國著名的「出海」人物,現提供一些有關鄭和的資料。
鄭和(1371–1433)原姓馬,名三寶,回族裔人,祖籍雲南昆陽(今晉寧昆陽鎮)寶山鄉知代村,是中國明代宦官、航海家、外交家。
鄭和六世先祖「賽典赤.贍思丁」(Sayyid Ajjal Shams al-Din Omar)屬元初來自西域中亞的色目貴族,是布哈拉國王「穆罕默德」的後裔,曾任雲南行省平章,並獲追封為咸陽王,族人因而自稱咸陽世家。他的曾祖父「伯顏」(Bayan)在元朝大德十一年(1307年)任中書平章,曾祖母馬氏;祖父「米的納哈只」,祖母溫氏。父親原名「米里金」,阿拉伯語姓氏的「穆罕默德」漢化繙譯後變成姓「馬」;曾以信徒身分朝覲伊斯蘭聖地「麥加」,依回教規例完成五功的「證信、禮拜、天課、齋戒和朝覲」後,被尊稱為「哈只」(Hajji),故又名「馬哈只」,世襲封「滇陽侯」,母溫氏。
鄭和的家世源流可表列如下:
所非爾→撒嚴(所非爾次子) →
蘇祖沙(撒嚴長子) →坎馬丁(蘇祖沙長子) →
馬哈木(坎馬丁長子) →贍思丁(馬哈木次子) →
馬速忽(贍思丁第五子) →馬拜顏(馬速忽長子) →
察兒米的納(馬拜顏長子) →馬哈只(察兒米的納長子) →
鄭和(馬哈只次子)。
原名馬三寶的鄭和生於明洪武四年(1371年),是馬哈只第二子,信奉伊斯蘭教。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派大將傅友德、藍玉率軍隊進攻雲南,馬三寶當年10歲,被擄入明營,閹割為太監,跟隨軍隊轉戰塞外,之後進入「燕王朱棣」的藩邸中服役。
馬三寶有謀略,熟習軍事兵法,聯絡南京宮廷太監,裏應外合,知悉宮廷內部現狀和軍隊佈防虛實,獲燕王信任。靖難之變中,馬三寶在河北鄭州為燕王立下戰功,永樂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封賞靖難功臣,在南京御筆親題「鄭」字,賜馬三寶「鄭」姓,改名「和」,任「內官監太監」,官至四品。
永樂元年(1403年),鄭和等奉皇命率船隊出使暹羅國,對沿途島嶼、山形、水勢和氣候進行實地調查,獲得很多真確的第一手航海資料,並多次校正以往流傳下來的各式航海針路簿、編製各種航海地圖及牽星圖樣,為日後發展大規模的航海活動積極準備。
永樂二年(1404年),倭寇騷亂直隸、浙江兩省,明成祖派遣中官鄭和往日本,奉敕討賊。鄭和統領水師10萬,由寧波附近的桃花渡出海,抵達日本後,向「室町幕府」第三任將軍「足利義滿」宣旨:「使其自行剿寇,治以本國之法」。足利義滿派遣使節献上擒獲的倭寇,同時受明朝封賞,與明朝正式建立外交關係。雙方簽訂《勘合貿易條約》,日本以屬國名義對明朝進行朝貢貿易。明朝賜足利義滿「日本國王」金印一枚,足利義滿回函自稱「日本國王,臣源義滿」。
累積兩年航海的現場學習、親身經驗和充分準備,鄭和西行遠洋的信心大增,自永樂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率龐大船隊,包括:大小船艦超過二百艘;隨行各類人員約二萬七千八百餘人;共「七下西洋」,歷時二十八載。
據《明史.鄭和傳》〈卷三百四.列傳第一百九十二〉記載,鄭和「七下西洋」到訪的國家和地區共37個,包括:占城(今越南境內)、爪哇(今印尼爪哇島)、真臘(今柬埔寨)、舊港(今印尼蘇門答臘島巨港市)、暹邏(今泰國)、古里(今印度半島卡利卡特)、滿剌加(今馬六甲)、渤泥(今汶萊)、蘇門答剌(今印尼蘇門答臘島)、阿魯、柯枝(今印度喀拉拉邦主要港口)、大葛蘭、小葛蘭(奎隆;今斯里蘭卡西北)、西洋瑣里(今印度東海岸)、瑣里(今印度南部)、加異勒(今印度南端東岸)、阿撥把丹(阿拉伯半島)、南巫里(今印尼蘇門答臘島西北角亞齊河口哥打拉賈)、甘巴里、錫蘭山(今斯里蘭卡)、喃渤利(今印尼蘇門答臘島西北)、彭亨(今馬來西亞彭京河口)、急蘭丹(今馬來西亞哥打巴魯)、忽魯謨斯(今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格什姆島)、比剌、溜山(馬爾代夫羣島)、孫剌(今非洲南部莫桑比克共和國索法拉省)、木骨都束(今索馬里首都摩加迪沙)、麻林(今肯尼亞馬林迪市)、剌撒(今也門亞丁附近)、祖法兒(今阿曼)、沙里灣泥(今印度半島南端)、竹步(今索馬里境內)、榜葛剌(今孟加拉)、天方、黎代(今印尼苗流株區)、那孤兒(古稱花面國;今印尼蘇門答臘島西北)。
綜合來說,鄭和到過中南半島、南洋羣島、孟加拉灣、波斯灣、馬爾代夫羣島、阿拉伯海、阿丁灣等地,就是明代所謂的「西洋」海域。相對地,日本、朝鮮、台灣、澎湖列島、菲律賓群島等地則稱為「東洋」海域,出使規模較小。鄭和七下西洋的各次重點,簡述如下:
第一次下西洋
永樂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鄭和奉詔為正使總指揮,與副使太監「王景弘」出使西洋。同年冬,從南京龍江港啟航,經太倉出海,出訪地方包括:呂宋林加烟灣、馬尼剌、蘇祿(菲律賓西南)、布隆尼(渤泥)、占城、爪哇、蘇門答剌、南渤里、古里、舊港。永樂五年九月初二日(1407年10月2日)回國。
第二次下西洋
永樂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出發,出訪地方包括:爪哇、古里、柯枝、暹邏、占城、滿剌加、南巫里、甘巴里、阿撥把丹、小葛蘭、渤泥。在錫蘭山迎請佛牙,隨船帶回,永樂七年(1409年)夏回國。
第三次下西洋
永樂七年九月(1409年10月)與副使王景弘、司禮少監「侯顯」等駕寶船四十八號出使西洋。九月從太倉劉家港啟航,會同通事「費信」、通譯「馬歡」等人前往,出訪地方包括:占城、暹邏、滿剌加。回國途中訪錫蘭山,永樂九年六月十六日(1411年7月6日)回國。
第四次下西洋
永樂十一年十一月(1413年11月)與馬歡出發,繞過阿拉伯半島,首次航行東非麻林國,出訪地方還包括:滿剌加、爪哇、占城、蘇門答剌、柯枝、甘巴里、錫蘭山、木骨都束、不剌哇(今索馬里共和國東南岸海港布拉瓦)、阿撥把丹、剌撒、南巫里、沙里灣泥。永樂十三年七月初八日(1415年8月12日)回國。同年11月,麻林國遣特使來中國進獻「麒麟」(即長頸鹿)。
第五次下西洋
永樂十五年五月(1417年6月)與僧人慧信出發,途經泉州,出訪地方包括:占城、爪哇、舊港、滿剌加、彭亨、蘇門答剌、南巫里、錫蘭山、柯枝、古里、忽魯謨斯、剌撒、阿撥把丹,最遠到達東非木骨都束、不剌哇、麻林等國家。永樂十七年七月十七日(1419年8月8日)回國。
第六次下西洋
永樂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出發,到訪廣佈於南海、印度洋之間三十餘國,包括往榜葛剌。史載:「於鎮東洋中,官舟遭大風,掀翻欲溺,舟中喧泣,急叩神求佑,言未畢,……風恬浪靜」,因遇風中途折返,永樂二十年八月十八日(1422年9月2日)回國。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明成祖去世,仁宗朱高熾即位,以經濟空虛理由,命令停下西洋。
第七次下西洋
仁宗在位未及一年去世,宣宗朱瞻基繼位,年號宣德。宣宗以外番多不來朝貢為由,命令鄭和再次出航。宣德五年閏十二月初六日(1431年1月)從龍江關(今南京下關)啟航,離國前於太倉、長樂及福建湄州島修建「天妃」(即天后;俗稱媽祖)廟宇。出訪地方包括:滿剌加、暹邏、古里、忽魯謨斯。回航時鄭和因勞累過度,於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病逝。船隊由太監王景弘率領返航,宣德八年七月初六日(1433年7月22日)返回南京。
鄭和七下西洋的船隊聲勢浩大,其乘坐的「寶船」尤為觸目,據跟隨鄭和下西洋的繙譯官馬歡所著《瀛涯勝覽》(1451年定稿)記錄,鄭和航海寶船共63艘,最大的長44丈4尺,寬18丈,折合現今約為長132.68米,寬53.94米,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海船。又根據資料,船體深12米,船壁高1.5米,吃水8米,可載重7000噸。全船共四層甲板,可容納千人,上層兩側放置中炮16尊,中層則分列大炮8尊,船上9桅可掛12張帆,要動用二百人才能啟航。據《明史.兵志》記載:「寶船高大如樓,底尖上闊,可容千人,其首昂而上張,其屋高聳,設樓三重於上」。由此可見,明朝已擁有非常高超的造船技藝。
再者,八十七年後的「哥倫布」(Cristoforo Colombo),九十二年後的「達伽馬」(Vasco da Gama),一百一十六年後的「麥哲倫」(Fernão de Magalhães),他們幾次航行都單憑船隻三、四艘,最大載重量祇有一百二十噸,人數僅為一、二百人。故此不論是船隻的大小、船隊的規模,都無法與當年明朝鄭和的寶船和船隊相比擬。
鄭和七下西洋,路途遙遠,風高浪急,航程艱辛,以下兩段有關船隊經歷的碑文,既載述了驚濤駭浪的凶險遭遇,亦描繪了詭異奇妙的自然風景:
(1) 據1416年以明成祖名義刻製的《御制南京弘仁普濟天妃宮碑》記載:「‥‥其初,使者涉海洋,經浩渺,颶風黑雨,晦冥黯慘,雷電交作,洪濤巨浪,摧山倒岳,龍魚變怪,詭形異狀,紛染出沒,驚心駭目,莫不錯愕。乃有神人飄摇雲際,隱顯揮霍,上下左右,乍有忽無,以妥以侑。旋有紅光如日,煜煜流動,飛來舟中,凝輝騰耀,編燭諸舟,火高有聲。已有烟消霾霽,風浪貼息,海波澄鏡,萬里一碧,龍魚遁藏,百怪潛匿,張帆蕩艫,悠然順適,條忽千里,雲駛星疾。‥‥」
(2) 據鄭和於1431年在福建省長樂港閩江口南山寺撰文刻製的《天妃之神靈應記》石碑載述:「‥‥自永樂三年奉使西洋,迨今七次,所歷番國,由占城國、爪哇國、三佛齊國、暹羅國,直逾南天竺、錫蘭山國、古里國、柯枝國,抵於西域忽魯謨斯國、阿丹國、木骨都束國,大小凡三十餘國,涉滄溟十萬餘里。觀夫海洋,洪濤接天,巨浪如山,視諸夷域,迥隔于烟霞縹緲之間,而我之雲帆高張,晝夜呈弛,涉波犯瀾,若履通衢者。‥‥」
鄭和於第七次下西洋的回程中病逝古里,其遺體無法運返中國,據南洋華僑傳說,鄭和下葬印尼爪哇「三寶壟」。位處南京南郊牛首山麓的「鄭和墓」,卻祇是一個衣冠塚。1911年,在斯里蘭卡南部海港城市「加勒」發現「鄭和碑」,刻有碑文,用中文、泰米爾文和波斯文三種文字寫成,現保存於「斯里蘭卡國家博物館」。
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不同歷史學家衆說紛紜,至今仍未有定論。根據明代多種文獻所述,鄭和下西洋是為了尋找建文帝的下落,包括:
(1) 《明史.鄭和傳》記曰:「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覓蹤跡」。
(2) 《西山雜誌.三寶太監下西洋》云:「永樂三年成祖疑惠帝南逃,命中官鄭和、王景弘、張文等造大船百艘,率軍二萬七千餘」。
(3) 顧起元《客座贅語.寶船廠》敍述:「寶船之役,時有謂建文帝入海上諸國,假此蹤跡之」。
鄭和七下西洋,是中國航海歷史上的偉大功業,但現存資料有限,異於常理,遂有「鄭和檔案被毀之謎」的說法。據《殊域周咨錄》記載,鄭和下西洋的檔案《鄭和出使水程》原存兵部,明憲宗成化年間,皇帝下詔命兵部檢查三保舊檔案,兵部尚書「項忠」派官員審核三天,卻遍查不果,傳說已被車駕郎中「劉大夏」事先收藏起來。項忠追問官員,庫中檔案怎麼能夠失去?當時在場的劉大夏說:「三保下西洋,費錢幾十萬,軍民死者萬計,就算取得珍寶,有什麼益處?舊檔案雖在,也當銷毀,怎麼還來追問?」
誠然,《鄭和出使水程》應該記載大量原始資料,如皇帝敕書、鄭和船隊的編製和名單、航海日誌、帳目等。大批鄭和檔案究竟有沒有被劉大夏銷毀?至今仍然是個謎團。大批鄭和檔案失蹤,對研究鄭和及中國航海歷史帶來很大的困難和限制。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鄭一鈞」認為,「遲至萬曆末年,兵部仍存有鄭和下西洋的檔案」,他評估劉大夏燒毀或藏匿鄭和檔案之說皆不足信,鄭和檔案可能在明末清初李自成攻打北京,或清兵攻佔北京城時,失落於戰火中。
鄭和一生的偉大事跡,牽涉「明成祖」與「建文帝」之間的「內鬥」(見前網誌48〈方孝孺的故事〉),海遠再詳述一次「靖難之變」故事。
話說「朱元璋」打敗蒙古元朝後,建立「明朝」,定都南京,派第四子「燕王朱棣」率重兵駐守北京,防備蒙古人再來南侵。朱元璋計劃把江山傳位於「長子嫡孫」,但太子「朱標」早死,故朱元璋死後,由長孫「朱允炆」繼位,是為「建文帝」。
建文帝登位後,即採取眾大臣的意見,開始「削藩」。燕王不甘示弱,宣稱:「清君側;靖國難」,亦在北京起兵造反,史稱「靖難之變」。雙方激戰四年,最後燕王取勝,攻入南京,自立為帝,年號「永樂」,是為「明成祖」,建文帝卻於大火中下落不明。
明成祖一方面大殺建文諸臣(見網誌48),再派人四處尋找建文帝下落,以除後患,鄭和就是接受成祖命令追殺建文帝的衆將領之一。另一方面,成祖遷都軍事根據地的北京,鞏固實力,又始建「紫禁城」,北京正式成為中國首都。
觀乎鄭和多次出訪外地,都帶著幾萬兵馬,如此勞師動眾,並不合乎純粹「商貿」或「使節」的原則。他出海目的主要是追殺惠帝,即使殺不了惠帝,也可宣示實力,以息逃亡中惠帝的復國之心。當然,鄭和的船隊也攜帶不少寶物同行,用以籠絡各地國王或進行貿易。
歷史學家喜歡把鄭和的「出洋巡狩」與日後西方的「航海探險」作比較,其實兩者絕不相同。西方的航海探險主要是「追尋商業利益」,因此是投資少、風險高、回報大;但鄭和出洋巡狩卻主要是「肩負政治任務」,耗費大、回報低、不談經濟效益。再者,鄭和並非着眼「探險新大陸」;祇是志在「巡查舊知區」。另外,他很可能由識途老馬的「阿拉伯水手」帶路出海,皆因他們早在唐宋時期已來到中國沿海地區,直至明初已累積有幾百年在印度洋航海貿易的經驗。
成祖在位二十二年,終其一生積極清除惠帝的殘餘勢力,繼承人則認為惠帝已再無力威脅,故此沒有興趣花費鉅資「下西洋」。及後,經過鄭和多番請求,才准許他最後一次出海;據說他在這次航程中抵達「麥加」朝聖,完成他作為「穆斯林」(Muslim) 對宗教信仰的最大心願,亦算死而無憾。
英國業餘歷史學家「加文.孟席斯」(Gavin.Menzies) 所著《1421中國發現美洲》(1421 The Year China Discovered America) 一書,提出有關鄭和航海的驚人新說,認為鄭和早於哥倫布發現美洲,並且是實現環球航行的第一人。他的論據,未算很充分;退一步來說,就是鄭和確實曾「發現」了美洲,但由於他沒有詳細記錄,又缺乏「跟進」(follow up),所以也不會影響歷史大局。其實哥倫布也不是第一位「發現」美洲的探索者,祇是他有「跟進」其發現,才能寫下探索歷史新篇章。
中國的歷史大局,由於傳統的帝王權術祇重視「內鬥」,缺乏建立「海洋帝國」(Empire of the Seas) 所需要的遠大視野和廣闊胸襟,注定祇能進行「鎖國」政策。「鄭和下西洋」的大功業,祇是特殊時勢下的特殊個別事件;中國的「下西洋」政策無以為繼,「航海探索」技術未獲發展,實屬事出有因,理所必然。
One comment
留下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