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遠在這裡介紹一個頗受冷落的北京歷史古蹟 — 「文天祥祠」(見附圖一),地址是:北京東城區府學胡同63號。根據海遠的經驗,「的士司機」亦不清楚其正確位置,祇能在附近放下乘客,自行問路,步行尋找。再者,參觀時基本沒有其他遊客,門堪羅雀。
回想當年,文天祥的一首《正氣歌》,大義凜然,是香港中學中國語文的必選課程,其詩云: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皇路當清夷,含和吐明庭。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
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在秦張良椎,在漢蘇武節。為嚴將軍頭,為嵇侍中血,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或為遼東帽,清操厲冰雪;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或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或為擊賊笏,逆豎頭破裂。
是氣所磅礡,凜烈萬古存;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地維賴以立,天柱賴以尊;三綱實系命,道義為之根。嗟予遘陽九,隸也實不力;楚囚纓其冠,傳車送窮北。鼎鑊甘如飴,求之不可得。陰房闐鬼火,春院閟天黑;牛驥同一皂,雞棲鳳凰食。一朝蒙霧露,分作溝中瘠。如此再寒暑,百沴自闢易。
嗟哉沮洳場,為我安樂國!豈有他繆巧?陰陽不能賊。顧此耿耿在,仰視浮雲白;悠悠我心悲,蒼天曷有極!哲人日已遠,典刑在夙昔;風檐展書讀,古道照顏色。」
時至今日,全世界的華裔新生代,又有幾人唸過《正氣歌》?明白其中的史實哲理?海遠在這裏要介紹「文天祥」的故事。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是南宋末年吉州盧陵(今江西省吉安縣)人,初名「雲孫」,字「天祥」。選中貢士後,換以天祥為名,改字「履善」。宋理宗保佑四年(1256年),文天祥應考殿試,以「天地與道同一不息,鑑往知來」之義,申論如何「重視民生、革新政治、禦侮圖強」等政策。宋理宗批閱其試卷後,評為「此天之祥,乃宋之瑞也」,並欽賜狀元及第。他因而再改字「宋瑞」,後因住過文山,故亦號「文山」。
話說南宋末年,朝廷偏安江南,國勢積弱不振。1271年,北方蒙古族結束了內部爭奪皇位的自相殘殺局面,建立元朝,接著便把侵略矛頭,直指南宋。1273年,元丞相「伯顏」統領20萬大軍攻下「襄、樊」,並據此突破口,順江而下,未及兩年,便迫近南宋首都「臨安」(今浙江省杭州)近郊。蒙古軍經過之處,屍橫遍野,血流成河,農田荒廢,百業凋敝,民不聊生。這是一場野蠻、空前殘暴的侵略戰爭,南宋面臨亡國滅種的嚴峻威脅,在此危急局勢下,出現了文天祥這位抗擊侵略、不屈不撓的偉大民族英雄。
〔附註:金庸小說《神鵰俠侶》亦是以「襄樊之戰」做背境;而《倚天屠龍記》則是以元末明初朱元璋做背境。〕
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蒙古軍將「賈似道」率領的十三萬南宋大軍消滅,南宋朝廷再無可用之兵。當時宋恭帝在位,年僅四歲,太皇太后謝氏臨朝聽政,國勢日危,急忙發出《哀痛詔》,號召天下四方迅速舉兵「勤王」。文天祥當時正擔任「贛州知府」,他「捧詔涕泣」,並立即行動,在兩三月內便組織了第一支近萬人的「勤王」隊伍,幾經波折,趕赴臨安。然而在成千上萬大小地方官吏中,領兵勤王的竟祇不過「宋亡三傑—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南宋末期政權的嚴重腐敗,可見一斑。
同年,元兵渡江,文天祥用盡家財,招募豪傑,起兵勤王,組織三萬義軍,全力抗元。然而卻因孤立無援,抗爭失敗,至最後僅餘六人;文天祥轉戰東南,仍未放棄,力圖恢復。1276年,元軍陷臨安,南宋朝廷奉表投降,恭帝被押往元大都(即今北京)。
此時,宋度宗兩名兒子(即恭帝的兩個兄弟)已逃往福州,文天祥立即上表勸進,與陸秀夫等擁立7歲的宋端宗在福州即位。文天祥奉詔入福州,任樞密使,同時都督諸路軍馬,派人赴各地募兵籌餉,繼續抗元戰爭。同年秋天,元軍攻入福建,端宗被擁乘船逃亡海上,在廣東一帶漂泊。香港遂發展「宋皇台」的歷史故事,新界圍村的「盤菜」,亦是當年村民呈獻給「落難皇帝」的最名貴食物。
1277年,元軍主力進攻文天祥興國大營,宋軍寡不敵眾,敗退到廬陵、河州(今福建長汀),損失慘重,文天祥的妻兒也被元軍擄走。
宋帝昺祥興元年(1278年)夏天,南宋行朝移駐「崖山」,文天祥率軍退守「潮陽縣」。同年冬天,元軍大舉來攻,文天祥再敗,率部向「海豐」撤退,途中遭遇張弘範的攻擊,文天祥兵敗,吞下隨身攜帶的冰片,企圖自殺未遂,卻昏迷過去,文天祥被俘。張弘範迫令文天祥修書招降張世傑,文天祥卻寫詩一首《過零丁洋》回應,傳誦古今,其詩云: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歎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張弘範一笑置之,不久遣使護送文天祥至元大都,關押在元軍軍營(今北京府學胡同)。
宋帝昺祥興二年(1279年),張弘範圍攻宋軍於崖山,陸秀夫、張世傑等兵敗,陸秀夫背負宋帝昺蹈海殉國,南宋滅亡。
文天祥被元軍俘擄至大都,關進兵馬司土牢。元朝皇帝「忽必烈」對這樣一位頂天立地、高風亮節的志士,也心存敬佩愛惜,在四年囚禁歲月中,對他軟硬兼施,耐心勸降。文天祥曾在囚牢收到女兒柳娘的來信,知悉妻子和兩個女兒都在元朝宮中為奴僕,過著囚徒一樣的淒涼生活。文天祥深知元廷利用女兒的來信暗示:「祇要投降,家人即可團聚。」然而,文天祥儘管心如刀割,卻不願因妻子和女兒的私人感情而喪失氣節。
文天祥仍堅守志節,在給妹妹的信中說:「收柳女信,痛割腸胃。人誰無妻兒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這裏,於義當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環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淚下哽咽哽咽。」文天祥的《正氣歌》,就是在這段亡國階下囚的牢獄時期中寫成。
元世祖忽必烈愛才,先後派出平章政事「阿合馬」、丞相「孛羅」向文天祥招降,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八日(1283年1月8日),元世祖召見文天祥,親自勸降。文天祥堅貞不屈,答曰:「一死之外,無可為者。」元朝又派出當時已經降元的南宋大臣,繼續勸降,結果遭到文天祥的痛罵,敗興而回。元朝最後再請出已經被俘的宋恭帝親自勸降,文天祥亦置之不理。
次日,文天祥被押赴刑場 — 柴市/菜市口(今北京東城區交道口),他凜然面向南方跪拜,從容就義,享年47歲。忽必烈惋惜說:「好男子,不為吾用,殺之誠可惜也。」文天祥的妻子歐陽氏於收殮其遺體時,在衣帶中發現其絕筆,書云: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明洪武九年(1376年),北京府學胡同建「文天祥祠」。之後,宣德四年(1429年)、萬曆八年(1580年)、清嘉慶五年(1800年)、道光七年(1827年)、以至民國均有維持修葺。據說,土牢院中有兩棵古樹,一棵棗樹,一棵槐樹,都是文天祥親手栽種,現在該棗樹還健康生長在後院中(見附圖二)。
補篇(一):宋恭帝德佑二年(1276年)正月,元軍陷臨安,南宋朝廷奉表投降,恭帝被押往元大都。「王清惠」是宋度宗(1265–1774)時昭儀(宮中女官),於三月亦隨三宮三千人一同被俘往大都;其後,自請為女道士,號「衝華」。王清惠作俘北上時,途徑北宋都城「汴梁」的「夷山驛站」,勾起深切亡國之痛,在驛站牆壁上題詞一首《滿江紅.太液芙蓉》,以抒情懷,其詞云:
「太液芙蓉,渾不似、舊時顏色。曾記得、春風雨露,玉樓金闕。名播蘭簪妃後裡,暈潮蓮臉君王側。忽一聲、顰鼓揭天來,繁華歇。龍虎散,風雲滅。千古恨,憑誰說。對山河百二,淚盈襟血。客館夜驚塵土夢,宮車曉碾關山月。問姮娥、於我肯從容,同圓缺。」
這是一首真實動人的好詞,前半段寫宮廷的快活,後半段寫落難的痛苦。「客館夜驚塵土夢」一句,道出作者每晚都擔心會被污辱殺害的惶恐;「問姮娥」三句,寫自己忍辱偷生,望他人諒解的鬱結。
文天祥對此寫了另一首好詞《滿江紅.代王夫人作》回應,其詞云:
「試問琵琶,胡沙外、怎生風色。最苦是、姚黃一朵,移根仙闕。王母歡闌瓊宴罷,仙人淚滿金盤側。聽行宮、半夜雨淋鈴,聲聲歇。彩雲散,香塵滅。銅駝恨,那堪說。想男兒慷慨,嚼穿齦血。回首昭陽辭落日,傷心銅雀迎秋月。算妾身、不願似天家,金甌缺。」
補篇(二):宋金元簡史,扼述如下–
1127年,金兵陷汴京,擄「徽宗、欽宗」二帝,是為「靖康恥」,高宗在臨安稱帝。
1142年,高宗以「十二度金牌」召岳飛回朝,殺岳飛,見網誌65。
1167–1227年,「鐵木真」(成吉思汗) 生卒年份,金庸武俠小說《射鵰英雄傳》背境。
1226年,蒙古滅西夏。
1234年,蒙古滅金。
1237–1241年,蒙古軍西征至俄羅斯莫斯科。
1252年,蒙古開始攻宋。
1258–1260年,蒙古軍再西征至巴格達。
1276年,陷臨安。
1279年,滅宋於崖門,金庸武俠小說《神鵰俠侶》背境。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攻陷北京,建都南京,金庸武俠小說《倚天屠龍記》背境。
1402年,明成祖朱棣「靖難之變」,奪取帝位。
1403年,明朝遷都北京,正式成為中國首都,始建「紫禁城」,見網誌48。
1644年,李自成入北京,明崇禎帝自殺,吳三桂開山海關,引清順治帝入關,唐滌生粵劇《帝女花》背境。
補篇(三):「零丁洋」是香港和澳門之間珠江口的一片海域,文天祥兵敗廣東潮陽,被押解回北京時途經此處,乃倒轉北行之前南宋王朝最後敗退的途徑。
補篇(四):香港新界新田及大埔泰亨鄉「文氏」族人(香港原居民,新界五大氏族之一),源自江西吉安,其先祖「文天瑞」是文天祥之堂弟,於南宋末避元兵禍,移居東莞。故此文族子弟,分別在新田及泰亨鄉祠堂村內興建「文天祥紀念公園」及「文山公園」,並立文天祥像及《正氣歌》碑刻。
附圖一:北京文天祥祠外貌

附圖二:文天祥祠土牢院內由文天祥栽種的棗樹,已有七百多年樹齡

[…] a) 攸芋,出自《詩經·小雅》裏來的:「鳥鼠攸去,君子攸芋。」意思是鳥鼠都進不來,君子就住得舒服。b) 攸寧,出自《詩經·小雅》「殖殖其庭,有覺其楹。噲噲其正,噦噦其冥。君子攸寧。」意思是「庭院寬闊平而正,屋柱筆直高又挺,白天光線多明亮,夜晚昏暗真幽靜,君子住著心安定。」c) 誠,相信具「此誠」之意,有適逢正值的意思 d) 古道,出自文天祥正氣歌中最後一句:「風檐展書讀,古道照顏色」,意思是當時文天祥在牢獄風中裏的簷廊下,翻閱這些富有美好德行的前人事迹,古人的氣節在照耀著。另外,新田正值是文天祥後人的居住地方,未知道是否有所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