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七月
人獸之別(一)
海遠在網誌140《人猿之別》中說到,「人/猿」兩者的分別,主要是在身處「食物鏈」的不同位置,人是「獵者」(Hunter);猿是「獵物」(Prey)。
但是人和其他猛獸,又如何比較?海遠認為,人類可以用「創意」來適應不同的環境,或突破困難的環境;其他動物卻完全受制於「基因」(Genes) 的局限。
例子(一): 人可以一天之內,由赤道飛到北極而仍能生存,祇要穿上厚衣禦寒就可以了,衣服之內,其實是保存著一個溫暧的小環境;如要在第二天由北極回歸赤道,祗要褪下衣服立即亦可以了。但一頭野獸如要由赤道移居北極,可能要許多代花幾百萬年的時間,讓身體長出絨毛脂肪,才能適應寒冷地區的生活;如要從北極回歸赤道,卻又要再許多代另花幾百萬年了。
例子(二): 人能在沙漠綠洲之間旅行,祗要攜帶幾樽水傍身,幾樽水看似簡單,其實卻是代替了駱駝花幾百萬年時間發展出來的「駝峰」。
例子(三): 人能進入魚類的世界,祇要佩備簡單的機械,如「壓縮氣筒、呼吸器」等。「潛水」並不是昂貴的玩意,普通人家也可負擔,巡遊珊瑚海的「龍宮」勝景,那種「跨界」的另類感覺,非常有趣,當然也有一點危險。
例子(四): 人甚至能進行「太空漫步」,但這卻需要極尖端的科技支援。
總而言之,人類從一隻叢林中的猴子演化,卻能走遍「高山、沙漠、極地、深海、太空」,打破「基因」所賦予的能力局限,這亦是人類「文明」的體現。
誠然,「文明」並非一蹴即至,卻是經歷很多代人「知識」的累積,得來不易。總括來說,「知識的累積」快過「基因的改變」;英國哲學家「培根」(Francis Bacon) 曾說:「知識就是力量 (Knowledge is Power)」,原因在此。
這篇文章發表
於 星期五, 七月 17th, 2009 1:07 上午 在 國際視野 A Global View.
你可以回應這篇文章透過 RSS 2.0 feed.
你可以 留下回覆, 或 引用 從你的個人網站.
One comment
留下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