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香港 雙玉奇緣
海遠在網誌126訴說香港與上海千絲萬縷的「雙城」故事,既可引來津津樂道;亦談及民初時候「十里洋場、紙醉金迷」的上海,為中國現代小說提供多采多姿的寫作背景,卻又令人追撫欷歔。
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香港,作為中國的南大門,祇能擔任一個貿易轉口港的小配角。相反地,同時期的上海,人口約三百萬,卻是冒險家的樂園,社會融合了各種面貌。光明的一面:新工業急速發展,國際商港頻繁吞吐,金融和文化活動亦極為活躍;陰暗的一面:法治不彰,鴉片買賣、色情行業和組織犯罪非常猖獗,租界地區既由外國領事管轄,非租界區卻有大小幫派爭奪地盤。在此背景下的上海,創造了多少飛黃騰達、可歌可泣的傳奇人物;亦留下了幾許曲折迷離、盪氣廻腸的傳記故事。
以二十世紀初期上海為背景的傳記故事,雅帆想到1992年由張曼玉主演、關錦鵬導演的一部香港電影《阮玲玉》(Centre Stage)。這部電影,穿引起滬港兩代影后和兩個城市的歷史。
話分兩頭,張曼玉於1964年在香港出生,祖籍上海,8歲時隨家人移民英國,在肯特郡讀中學,曾到倫敦書店當店員。1982年回港當廣告模特兒,1983年參加香港小姐選舉獲亞軍及最上鏡小姐名銜,從此踏入香港娛樂圈。張曼玉並沒有正式修讀演藝課程的基礎,開始時演技幼嫩,曾不諱言有連續NG48次的記錄。但她幸運地能身處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香港電影業發展最自由蓬勃的美好時光,遇上很多演出和發揮的機會;她聰明地掌握了這些難得的機遇,更有自知之明,默默地奮發圖強,透過不斷學習和磨鍊,補充自我的不足,結果能成為香港一名出色的女演員。她屢次獲得電影大獎,包括:
(1) 香港電影金像獎5次最佳女主角– 獲獎電影是:《不脫襪的人》(1990);《阮玲玉》(1993);《甜蜜蜜》(1997);《宋家皇朝》(1998);《花樣年華》(2001);
(2) 台灣金馬獎4次最佳女主角– 獲獎電影是:《三個女人的故事》(港名《人在紐約》;1989);《阮玲玉》(1993);《甜蜜蜜》(1997);《花樣年華》(2001)。
國際電影獎項方面,她憑《愛在別鄉的季節》贏得1990年都寧電影節最佳女主角;憑《阮玲玉》獲1992年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女主角銀熊獎、同年芝加哥電影節女主角榮銜及贏得1993年日本影評人大獎之最佳外國女主角榮銜;憑《Clean》(中譯《錯過又如何》) 獲2004年康城影展最佳女演員獎。
話說回來,《阮玲玉》是一部寫實電影,詳細敘述了當代上海影星阮玲玉一生的傳奇故事。堪值一提的是:關錦鵬在《阮玲玉》片中復原了三十年代幾部上海電影的片段,讓觀衆恍惚進入時光隧道,回到當年的上海;這些飽歷歲月傷痕、彌足珍貴的原版拷貝,令人們有機會一睹三十年代上海明星的風采,並同時懷緬當代上海歷史的滄桑。
然而阮玲玉是何許人也?她原籍廣東中山,於1910年4月26日生於上海。因為父親早逝,自幼與當傭工的母親相依為命,在上海崇德女子中學就讀。1926年考入上海明星影片公司,從此踏入影壇,開始終其一生的演藝生涯。1930年進入黎民偉和羅明佑創辦的聯華影業公司,在該公司創業作《故都春夢》扮演妓女燕燕,演出成功,奠定了她在上海影壇的地位。她獲得當代許多著名導演包括卜萬倉、吳永剛、蔡楚生等的賞識,曾應邀合作擔綱演出的電影有《三個摩登女性》、《小玩意》、《神女》、《新女性》…… 等。
透過《阮玲玉》一片,我們認識到阮玲玉個人端莊大方、清麗脫俗的性格。她對自己的演藝事業,投下了刻苦勤奮的學習態度,傾注了全心全意的工作熱情。她天資聰穎,能夠完滿地掌握電影人物的情懷、準確地捕捉電影人物的感覺,在當代無聲電影中演出時,以真摯自然、恰如其份的眼神、表情、動作演繹劇中人物的感情,充分顯示她在演藝方面的卓越才華和非凡功力,在中國無聲電影事業大放異彩,贏盡演藝人士與電影觀衆的讚譽。
雖然她的演藝事業可算順風順水,愛情道路卻是曲折崎嶇。她首先與家道中落、不思進取、嗜賭好嫖的張達民同居多年,其後與富商唐季珊相好;她對兩人都曾投入真摯的感情,但前者當她是金錢靠山,後者當她是身分虛榮。她雖然與張達民透過法律契約同意分居,但張達民卻仍不斷向她苦纏索錢,最後更因愛成恨,向傳媒出賣他們的私隱,成為小報的頭條新聞。當代上海社會的封建勢力和傳媒,利用有關她的婚姻訴訟渲染文章,造謠中傷,不斷對她進行人身攻擊。阮玲玉面臨演藝事業崩潰的壓力,更不堪名聲被辱,憤然留下「人言可畏」的遺書,向保守勢力作出無聲的反抗,於1935年3月8日的「三八婦女節」服藥自殺,享年祇有25歲。
阮玲玉曾經參演社會各階層婦女的角色,包括:村婦、女工、舞女、妓女、藝人、教員、作家等,這些人物大多身世淒涼,命途坎坷,生活困難但仍能艱苦奮鬥,結局悲慘卻仍可保持善良正直的人性和純潔美好的心靈。據此可以彰顯當代電影人憑藉滿腔熱血和苦心,製作主題正面的電影,為熱熾沸揚、動盪紛亂的上海社會灑下一服清涼劑,感動人心。
誠然,電影故事既能常常反映現實人生;現實生活的真確經歷,亦可往往為電影編寫絕佳題材的劇本故事。阮玲玉料想不到自己在電影中所扮演衆多上海婦女角色的編寫經歷,正是其現實人生的真確寫照。「五四運動」之後,中國婦女雖然較前解放,經濟獲得獨立,但透過這些寫實電影的傳奇故事,卻能彰顯當代上海婦女時常橫遭社會及輿論打壓;亦可反映中國「傳統封建」和「吃人禮教」尚未被五四運動完全推倒。
阮玲玉在自殺之前,曾要求蔡楚生帶她離開上海,南逃香港,但卻被拒絕了。她洞悉自己瀕臨孤立絕境,原先答允在婦女節出席專題演講,卻諷刺地選擇在當天留下遺言自殺,她就是要盡最後的力量,為尚未成功的婦解運動,向封建社會和霸道傳媒提出血淚的控訴!
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上海潮落,香港騰飛,大量國人 — 包括上海人 — 南來避難,再配合香港本身的政治穩定、地理優越等因素,開始為香港帶來重大改變和發展,在國際舞台佔一席位。
半個世紀後,鏡頭焦點從上海的阮玲玉轉到香港的張曼玉,前者是當代上海影后;後者是現代香港影后。其實兩者存在許多相同之處:她們兩人都沒有修習任何正式的演藝訓練,初入影壇時演技都是幼嫩;但她們聰穎機靈,亦同樣抱有積極的學習態度,痛下苦功,磨鍊演藝工夫。再者,雖然分別身處不同時空的當代上海和現代香港,但兩人都能同樣掌握其面對的演藝事業發展機會,先後同樣成為演技出衆的一代影后。更為巧合的是:在張曼玉過往演出的七十多部電影中,《阮玲玉》一片亦是她同時獲得最多殊榮的電影。
然而,在事業有成之後,阮玲玉與張曼玉卻踏上不同命運。阮玲玉在愛情的崎嶇路上,不幸遇上兩大魔頭 — 「傳統封建」與「吃人禮教」,再加上傳媒發動盛氣凌人的輿論,推波助瀾,試問阮玲玉以一個當代婦女的卑微力量,如何抵擋千軍萬馬的社會洪流?阮玲玉可謂生不逢辰,五四運動倡導的思想改革、婦女解放、打倒「傳統封建」與「吃人禮教」,祇恨仍未竟奏全功;惟有抱怨一句:「成也上海;敗也上海」。
反觀張曼玉身處文明、開放年代,命途相對幸運;現代香港與世界的接觸,把她從本土送出國際,在國際影壇屢獲殊榮。「傳統封建」與「吃人禮教」早已在現代香港消聲匿跡,傳媒追訪藝人不同時段的浪漫情史,祇會廣泛宣傳,不遺餘力,互相利用,何來輿論的橫加打壓?正是:「彼一時也;此一時也!」
不過,香港自回歸以後,電影事業萎縮,演藝人才凋零,推廣至社會上其他行業,亦有類似現象,莫非香港氣數轉弱,上海及時輪番再起?香港和上海,都是中國的兩塊美玉,分踞南北,各顯光輝。然而,根據歷史的紀錄,祇見此落彼起,彼消此長,如此輪流更替,實非理想;但願將來能夠打破歷史的宿命,香港與上海,同時瑜亮!
One comment
留下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