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突厥–東羅馬
公元前100年,黃河流域的漢民族强大,不斷北擊匈奴。然而,三百年後,漢朝衰落;相反,北方的遊牧民族卻强大起來,於是趁機南下攻佔了黃河,建立「五胡十六國」及「北朝」;漢人祇能據守較南的「長江」而建立「南朝」。在此期間,最著名的南北戰爭故事,是公元383年的「淝水之戰」;成語「風聲鶴唳」、「草木皆兵」,亦是出自這場戰爭。
公元600年,中國進入「隋唐」年代,黃河流域的農民再次强大起來,又開始越過長城,北擊以「突厥」人為主的遊牧民族;並由唐太宗開始,屢次派遣大軍出擊西域,爭取絲路的控制權。公元751年,即唐玄宗天寶十年,唐將高仙芝率領西征軍最遠出擊至中亞的塔里河 (River Talas),與阿拉伯的騎兵大戰,卻祇能敗回。這次是黃河流域農民軍隊出擊最遠的一場戰事;唐朝陳陶詩《隴西行》有云:「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裏人。」正就是描寫這場戰爭。
「塔里河戰役」之後,黃河文明再次步入衰弱期,此後幾百年間,歷經「五代十國」、「北宋南宋」等時期,黃河流域的農民都是處於「捱打」狀態。公元1260年,蒙古兵南下,甚至連「長江、珠江」也失守了,此是後話。
隋唐時候,匈奴已遠走歐洲,在中亞草原上遊牧的主要是「突厥」人,他們與唐朝軍隊斷續的打了百多年,漸感不支;突厥人部份投降唐朝,部份西走。西走的突厥人沒有進入歐洲,卻進佔西亞的「小亞細亞」(Asia Minor;又稱安那托利亞 ( Anatolia);今土耳其) 山區,求庇於阿拉伯帝國勢力之下,並改奉伊斯蘭教。
「塔里河之役」戰敗後,黃河流域的軍隊逐漸退回黃河,中亞草原又有新遊牧民族崛起爭霸,蒙古人尤其日漸强大。公元1220年,蒙古的西征軍攻入「兩河流域」,打敗阿拉伯人,建立「伊兒汗國」。蒙古兵退後,西亞地區的權力真空,突厥勢力急速膨脹,建立「鄂圖曼帝國」(the Ottoman Empire),代替阿拉伯成為伊斯蘭的守護人。鄂圖曼並向西攻打拜占庭(東羅馬)帝國,於公元1453年,攻下「君士坦丁堡」,正式結束了歷時千多年的「羅馬承傳」(Roman Heritage)。
公元480年,西羅馬帝國失陷,是歐洲「中世紀」的開始;公元1453年,東羅馬帝國失陷,卻為歐洲「中世紀」的結束畫上句號。
影响歐洲歷史的兩件重要事件,原來都與遠處東方的中國有點關連,即「漢與匈奴」及「唐與突厥」的延續爭戰。
One comment
留下回覆